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在黄岩爬山

2023-08-10 18:00:34 来源:百度新闻 分享到:

我极少在夏季上山。江南夏日,天气炎热,没想到浙江黄岩翠屏山上倒是清凉。山上没什么台阶,来的人又少,野草蓬蓬长得有人高。老方从小在翠屏山长大,是古钱币研究专家,他的外婆一路十里红妆嫁到翠屏山下的村庄。一路上,他将外婆讲述给他的翠屏山故事,又一一讲述给了我们。山中的草木古道,飞流瀑布,石刻洞穴,早已绘制了一副完整的地图在他脑中。


【资料图】

老方是翠屏山中行走的地图。

山中草木茂盛,空气中旋着花香,经灵岩水库去看黄绾衣冠冢,衣冠冢前开了一种萼片雪白如叶的野花,花朵黄色五角星状。花叫玉叶金花。花名俗气,但它叶子清凉。吉敏老师教我吃它的叶子,在口中慢慢咀嚼,最后吐出渣滓,呼一口气,清凉。再喝一口水,舌尖跳跃起一种非薄荷却凉丝丝的草叶香。

离开黄绾衣冠冢,行在山中柏树道中,隔林听到溪声,以为有条河,又以为在下雨,只闻水声一叠又一叠。透过一叠又一叠的林木窥探,竟是一条白练瀑布,如游龙闪在山中。

一路登山渡水,过绿树清溪,若没有老方带路,我大约已迷失山中。正当我迷糊寻不着方向时,忽有一席瀑布赫然入眼,琅琅作响。莫非就是我在山头窥见的那练瀑布?哗哗然从高处的石壁垂垂坠向深潭,直直坠下去,仿若积蓄了整个夏季力量,翻涌着无穷无尽的水,碎绿摧红,在山谷里轰然炸开。

即便如此,你站在它面前,只觉得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,风澄水澈,叠烟架翠。这练瀑布好似一位裙袂翩翩的仙女,飞珠溅玉,白如凝脂,身形飘逸。

瀑布下有一深潭,潭水由极浅至骤深。浅处水色浅,深处水色深。老方说,翠屏山共有六潭,此潭为三潭,又名灵岩潭,潭水深不见底,村中老人说,此潭直通东海之水。有人用藤线系石头测试水潭深度,一卷藤线用尽,仍未探至潭底,可谓无极。

瀑布边有一片石头堆垒的墙基,高约2米,乃八百年前擘翠亭的亭基。《赤城县志》载:樊川书院,为晦庵先生与南湖方山二杜公讲学之地。旁有擘翠亭,亦先生所建。《黄岩县志》记:黄岩县灵岩有飞瀑,垂崖而下。宋庆元四年,令常浚孙亭其上,曰擘翠。曾翼然深潭之上,如今徒剩一派荒凉冷寂,竿竿翠竹,泠泠冷泉,空谷幽鸣,已无遗迹可寻。甚至连指示牌也没有。若没有老方指点,即便到了跟前也无法想象这里曾有的溪亭日暮,诗人唱酬和游人如梭。

至于擘翠亭旁的樊川书院,所剩院基掩映藤蔓之中,基上苦竹纵生。樊川书院为黄岩杜家村人杜烨、杜知仁所办。南宋淳熙年间,朱熹两次在台州为官,在樊川书院著书立说,讲书教学,开黄岩一代教育之风。后人评:“樊川书院堪与新安、考亭鼎列为三,以宇内鼎峙之书院。”曾经的樊川书院也有白墙灰瓦,翘角飞檐,我在黄岩博物馆看到过复原后的樊川书院大门,青灰色砖瓦,花枝人物石雕精美繁丽。

从灵岩潭出,往下山方向,至灵岩洞。灵岩洞,是杜范少年读书之地。

在老方印象里,曾经的灵岩洞,洞口大,洞内深。有多深,他记不得了。现在的灵岩洞改成了一座寺庙,庙里陈列着仙人和菩萨。还有一个懒和尚。懒和尚不在庙中,山道上的枯枝、杂草也懒清理,偶有居士过来帮忙打扫。我拣了一张长条木板凳,坐在翠屏山灵岩洞中小憩。洞中案桌,摆着两盆蟹爪兰,蟹爪兰没开花,从蟹爪兰叶子空隙里钻出来的粉色酢浆草倒是开得娇滴滴无比可爱。

做个懒和尚也不赖,云游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忽然间觉得有些闲云野鹤意味。

灵岩洞内幽凉,洞口有一块平台,平台前有一棵巨大油桐树,结着无花果状的青色油桐果。还有松。松生空谷。洞上有朱熹镌刻“寒竹松风”四字。“松”这字好!又绝尘,又寂静,又出世,又隐匿,自带清绝气质。“明月松间照”“空山松子落”“松老入寒云”……好似只要带个“松”字,句子就有了清幽意境。“寒竹”二字,则让我想起杜范当年洞中苦读的艰辛与孤寂。

宋淳熙九年(1182),杜范出生在翠屏山下的杜家村。少年杜范就在洞中苦读。夏季不是读书天,蚊虫叮咬,洞中充斥着苍蝇和蜜蜂振翅的声音。但洞内清凉,没有市井喧嚣。读书人在山中,心无旁骛,读书如归隐,不像如今,到处分心。纵是洞外莺飞燕舞,花气腾腾,杜范一如既往,足不出户,伏案而书。

青青草地,夜虫鸣唱,杜范像无数个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样,度过了无数个废寝忘食,悬梁刺股般的日子。嘉定元年(1208),杜范二十六岁,中进士,开始仕途之路。他从黄岩一路走向全国,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,是黄岩历史上官职最高的人物。

山脚下日夜耕作的山民,谁也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贫苦的洞中娃子,能考中进士,当上大官,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学识的大才。

杜范为官,安贫乐道,清廉自律,勇于谏言。任宁国知府时,见灾民啼饥号寒,主动捐出自己的俸禄,还劝富户发粮。杜范病逝,理宗难过得辍朝减膳三日,封谥号“清献”,赞其是清正廉明的贤臣。清代学者称其为“南渡宰臣之冠”。

灵岩洞,又名“空明洞”,洞边有许多明代摩崖石刻,可惜雨水冲刷,苔藓遍布,许多字迹已看不清。蜈蚣在石刻缝隙里爬。我找到“空明”二字,刻在黄绾《小有吟》一诗中。

“空明”二字好,不枉我们一路拨草斩棘,踏石过溪。如何好?空明,就像人生的模样。空和明,也是翠屏山的模样。

栏目主编:孔令君

文字编辑:陈抒怡

本文作者:何婉玲

题图来源:新华社 资料图

图片编辑:项建英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仪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